
在这次启程前往马德里之前,我的行程中还包含了巴黎与巴塞罗那两座城市。
漫步于巴黎的街头,几乎每一家游客光顾的店铺里,都能见到至少一个货架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巴黎圣日耳曼的周边商品,更有不少店铺的遮雨棚上赫然印着两个醒目的PSG队徽。而在巴塞罗那,刚踏出机场的那一刻,航站楼内便映入眼帘的是巴萨的官方专卖店,漫步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大街小巷还是著名的地标景点,亚马尔的球衣总是随处可见。
这两座城市在足球领域有着一些共通之处:在巴塞罗那,几乎难以寻觅到西班牙人俱乐部的任何痕迹;同样地,在巴黎,巴黎FC的身影也几乎完全消失。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对于那些拥有压倒性荣誉优势的豪门球队所在的城市而言,似乎成为了足球市场的一种普遍规律。

然而,马德里却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从某个维度来看,皇马在世界足球史上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拥有着更为深厚的“官方”背景,甚至曾一度被国家机器视为足球宣传的标志性球队。这一点,从其主场的位置便可见一斑:伯纳乌球场坐落于马德里的富人区查马丁区,当地人甚至将这片马德里房价最为昂贵的商业区戏称为“伯纳乌区”。相比之下,马竞的老主场卡尔德隆球场则位于西南部的曼萨纳雷斯河边,著名的看台下穿M30公路的奇景,正是这座球场所处位置的生动写照。而马竞的新主场大都会球场,则位于更远的马德里东郊,从市区驾车前往还需经过一段高速公路。

然而,在马德里的足球版图中,皇马并未能独占鳌头。马竞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始终在这片足球热土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与伦敦、米兰以及伊斯坦布尔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伦敦,阿森纳与切尔西在国内及洲际赛事中各有千秋;在米兰,两支球队的顶级联赛冠军次数仅相差一次;而在伊斯坦布尔,则是三支球队鼎足而立,垄断了国内联赛。相比之下,马竞与皇马在顶级联赛的夺冠次数上相差三倍之多,洲际赛事荣誉方面皇马更是遥遥领先。但即便如此,马竞依旧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
但马竞依旧能做到。

当我深夜身着马竞球衣漫步于马德里街头,或是乘坐出租车时,那些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与年长的出租车司机依旧会热情地朝我喊出“Aúpa Atleti”。这便是马竞的生存之道,也是马德里的竞技精神。
__________
马竞的起源故事,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在20世纪初,当现代足球刚刚开始从英国走向世界时,马竞的起源却要通过二度关系才能与英国产生联系:来自巴斯克的留英学生返回西班牙后,创立了毕尔巴鄂竞技俱乐部,而三名居住在马德里的巴斯克学生则创立了竞技的马德里分部,这便是最初的马德里竞技。
这份联结甚至体现在了球衣上:1903年,爱尔兰裔的毕尔巴鄂竞技俱乐部成员胡安·莫泽慷慨捐赠了一批与英格兰布莱克本队设计相同的球衣,因此这批球衣也同步给予了当年成立的马德里竞技,这便是马竞最初与毕尔巴鄂一样都身着蓝白球衣的原因。

而最终两队一同换上红白球衣的原因,其实颇为简单:当时,毕尔巴鄂竞技董事会要求马竞的一位即将前往英国度圣诞假的董事,在返回西班牙时为两队再带一些蓝白球衣。然而,这位董事却将这项简单的任务拖到了最后一天,结果发现已经买不到了。
由于这位董事需要从南安普顿坐轮渡回国,因此他最终选择了购买50件当地球队南安普顿所穿的红白球衣。

于是,从那天起,两支竞技队的主场球衣便从蓝白色变为了红白色。而关于马竞的装备,还有一则额外的传说:马竞之所以选择穿蓝色短裤而非毕尔巴鄂竞技那样的黑色短裤,是因为继续沿用了布莱克本的球裤。
没错,这是一个极具草根色彩的故事。对于马竞而言,无论是作为“分部”的创始,还是球衣颜色的巨大变化,都洋溢着职业足球早期发展阶段那种并不那么刻板的愉快气质。

这种气质也深深烙印在了包括球衣和队名在内的球队历史之中。马竞的队徽上没有皇冠,队名上没有御赐的“皇家”二字,甚至连“竞技”这二字都曾做过调整:在弗朗哥时期,有一道关于禁止球队使用外来词作为名字的禁令,因此马竞从和毕尔巴鄂一样的Athletic变成了Atlético。
皇马与巴萨作为球队,都拥有着较为明确的单一政治标签,但马竞却截然不同。就像这些故事所透露出的气质一样,马竞的“不同”,似乎正在于这种“拥抱不同”的精神。而由这一系列有关球队的历史故事共同书写出的集体记忆,塑造了马竞在马德里、西班牙乃至欧洲足坛上的“平民”与“叛逆”形象。
就像2017年那次马德里德比时,马竞打出的TIFO一样:“Orgullosos de no ser cómo vosotros”——“Proud not to be like you”,很自豪与你们不同。

这或许也是俱乐部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书写自己历史故事的一个重要起点。
__________
这样的故事书写也体现在了大都会球场的博物馆中。
我曾参观过一些球队的stadium tour,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札幌小巨蛋。那座球场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其硬件设施:这是一座建在极寒之地的多功能可变形室内球场。
然而,大都会球场的体验却截然不同。这座球场崭新、现代且宽敞,但球队的硬件设施与一众现代化的新建球场相比,并无太多特别之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球队从博物馆一进门就开始讲述的故事,以及所传达的态度。

在马竞的球场博物馆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有关传承的故事。无论是百年历史的老球票、老证件,还是一代代父母子女流传下来的老物件,都被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玻璃柜中。在球队历史的部分,最先展示的也同样是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的气息的东西:球衣、球鞋,甚至是报纸头版和参赛证件。

博物馆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全世界的马竞球迷通过这样一支球队联结在一起,自然不仅仅是依靠“抗争精神”和所谓的“工人阶级气质”。关于托雷斯的那段短片让我印象深刻——影片的落脚点并不在于球星的传奇本身,而在于他的成长与传承故事。这样的讲述方式将文化和竞技完美融合,让人能够深刻感受到这支球队的“竞技之道”。

故事并未止步于此,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些我在来到这里之前一无所知的故事。比如,马竞的女子曲棍球队。
马竞一直是一家多项目的体育俱乐部,但女子曲棍球这个项目在公开的女性集体体育仍属新生事物的20世纪30年代,却是一项创举。很多人很难想象,当马竞的工人阶级气质让人觉得他们资源匮乏、缺少精英的情况下,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孕育出了如此先锋的队伍。

与一些大俱乐部直到近十年来才姗姗来迟地成立女足部门,将女子足球作为纯粹的点缀不同,马竞的这种探索和尝试是令人惊叹的。这支女子曲棍球队在当时就有固定的训练与参赛体系,且在竞技水平上能够连续夺冠,并为国家队输送了大量运动员,这充分证明了马竞作为俱乐部的投入并非花拳绣腿。

马竞的工人阶级气质与这样一支大部分球员都来自新式教育学校的女子队伍看似背离,但实际上只是两条并行的路线罢了。正是球队的竞技属性才决定了这支球队成为了当时女子集体球类运动进入大众视野的先驱之一,也证明了职业俱乐部最初的组织形式在所有性别、所用项目上的普适性。
这也是马竞博物馆叙事的共同主线:这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球队,一家从父到子一代代延续的球队,而不仅仅是用单一的“平民”或者“抗争”就能定义的球队。
就像让我印象最深的最后一幕,一部讲述马竞历史和文化、几乎只字未提竞技成绩的小短片结束后,漆黑的放映室里没有开灯,唯一的光线来自屏幕升起后看到的屏幕后的房间。

那是荣誉室,里面陈列着一排又一排西甲和国王杯的奖杯。
放眼西班牙足坛,马竞并非一家只讲文化不谈竞技的俱乐部。只是在展示那并不算少的奖杯前,马竞还有更重要的故事想要讲述。
__________
最后的一部分是必须要观看的一场比赛。
由于我安排的行程在男足的国际比赛日期间,却正好赶上了女足的国际比赛日前,所以我有幸能够观看到一场马竞与曼联的欧冠比赛。

比赛的场地并不在大都会球场,而是在大约30分钟车程的近郊。那是一座位于小镇里的小球场,小镇名为Alcalá de Henares,是埃纳雷斯河上的城堡,也是塞万提斯的故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
小球场是在这个足球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拉近球迷和球队距离的最好媒介。球场虽小却五脏俱全,赛前的官方商店里人满为患,男女两款球衣琳琅满目。

我坐在了长边看台的下层第二排,对角线位置是客队球迷,而其他座位都被主队球迷填满了。身边有很多异常热情的马竞球迷,穿着今年、去年或者是10年前、15年前的马竞球衣。
最后,马竞很遗憾地输掉了这场欧冠联赛阶段的卡位战。球队长时间多打一人,进攻却一直无功而返。球场的东西没那么好吃,马德里10月的夜晚也有些凉意。但球迷实在是太热情了,而且这种热情隔着几乎是零距离能与场上的球员产生互动。
看台每一层的最后一排是无障碍座位。那一天,这排无障碍座位上停满了轮椅,轮椅上挂满了俱乐部色彩的球迷装备。
__________
⬇️在各个平台关注我们,获得持续更新。⬇️

英超
欧冠杯
意甲
西甲
德甲
法甲
中超
日职联
韩K联
澳超
NBA
WNBA
CBA
WCBA













罗马
帕尔马
科莫
维罗纳
尤文
乌迪内斯
猛龙
火箭
活塞
魔术
凯尔特人
骑士
篮网
老鹰
公牛
国王
独行侠
步行者
爵士
开拓者
掘金
鹈鹕
森林狼
湖人
太阳
灰熊



